您好,欢迎来到中影人教育编导学苑!

全国24小时咨询热线:

400-875-2007

传播学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编导艺考攻略 > 传播学

传播学概论—简单解析什么是传播学(一)

作者:编导培训  来源:www.zyrykbiandao.com  发布时间:2018-06-25

       编导培训中,有不少同学决定大学报考的专业是传播学。今天小编就给大家简单的介绍一下传播学中的一些概念。

编导12.jpg

一、什么是传播?

 

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二、简述传播的基本特点。

 

(一)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

(二)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三)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四)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五)传播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存在于动态的运动机制之中,也是一个复杂过程的集合体。

 

三、传播学研究中的批判学派,其研究领域大致可以分为哪几个方向?

 

(一)政治经济学派。其关心的一个焦点问题是现代媒介高度集中和垄断的趋势及其带来的社会后果。这种高度的独占和集中正是垄断资本控制着文化生产和流通的明证,大众传媒的活动最终是为了维护垄断资本的利益、意识形态和统治权力。政治经济学派学者主要从所有制关系和经济结构上来揭示资本主义大众传播的内在矛盾和制度的非合理性,对于传播内容本身没有给予更多的关注。

(二)“文化研究”学派。该学派主张从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出发来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大众传播。简单地来说,“文化研究”学者的主要观点可以概括为:大众传播是资本主义社会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众传播可以分为文化产品的生产过程和文化产品的消费过程两个部分;讯息符号是与一定的价值体系或意义体系结合在一起的;受众的符号解读过程不完全被动,由于符号的多样性和受众社会背景的多样性,受众可能对文本讯息作出多种多样的理解。

(三)意识形态“霸权”理论。支配阶级实现“霸权”的手段不是通过直接的高压政策,而是通过决定国家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方向,使被支配阶级对现有权力结构和社会关系产生认同或从属意识。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大众传播制度就是重要的意识形态“霸权装置”之一,大众传媒通过日常的新闻报道、宣传和广告活动,把支配阶级特殊利益描述为社会的“普遍利益”,其目的是操作形成“同意”或“社会合意”。

(四)哈伯马斯的批判理论。哈伯马斯提出通过改善“传播的合理性”来实现社会变革的观点。哈伯马斯反对导致人的异化的片面追求“工具合理性”的立场,提倡“综合的合理性”,即主张通过扩展“没有支配和强制的传播关系”来改革社会,建立基于“理性合意”的新型社会关系。他的传播观中带有明显的“普遍主义”和“伦理主义”的色彩。

 

四、“媒介即讯息”的含义是什么?

 

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即人类有了某种媒介才有可以从事与之相适应的传播和其他社会活动。

 

五、新闻框架的四种具体功能是什么?

 

提供问题定义、阐释事件原因、提供道德评价、示意解决方案。

 

六、拉斯韦尔“5W”模式对传播研究的贡献是什么?

 

1948年发表的《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他最早总结了社会传播的三项基本功能,并考察了传播的基本过程,将其解析为五个主要环节或要素。这个过程模式虽然带有单向性和直线性的缺陷,但它明确勾勒出了传播学研究的五个主要领域,对形成传播学的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具有重要意义。

 

七、试述传播学家哈特对媒介系统的分类。

 

(一)示现的媒介系统:人们面对面传递信息的媒介,主要指口语,也包括表情、动作、眼神等非语言符号,它们是由人体的感官或器官本身来执行功能的媒介系统。

(二)再现的媒介系统:包括绘画、文字、印刷和摄影等。对信息的生产和传播者来说需要使用物质工具或机器,但对信息接收者来说则不需要。

(三)机器媒介系统:电信、电话、唱片、电影、广播、电视、计算机等。不但传播一方需要使用机器,接受一方也必须使用机器。

 

八、拉斯韦尔的“5W”模式的意义是什么?

 

这个模式首次将传播活动明确表述为由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为人们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后来大众传播的五大领域: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和效果分析,就是沿着拉斯韦尔模式的思路形成的。

 

九、简述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

 

自我可以分解为两方面。作为意愿和行为主体的“主我”,它通过个人围绕对象事物从事的行为和反应具体体现出来。另一方是作为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之代表的“客我”,它是自我意识的社会关系性的体现。人的自我是在“主我”和“客我”的互动中形成的,又是这种互动关系的体现。主我是形式,客我是内容。互动的介质时信息——“有意义的象征符”。

 

十、简述库利的“镜中我”理论。

 

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透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人的自我是在与他人联系中形成的。包括三方面: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关于他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镜中我”也就是“社会我”。以“镜中我”为核心的自我认知状况取决于与他人传播的程度。

 

十一、试述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任何人都拥有出版自由而不必经过政府当局的特别许可。

(二)除人身攻击以外,报刊有权批评政府和官吏,这种批评是正当合法的。

(三)新闻出版不应接受第三者的事先检查,出版内容不能受到任何强制。

(四)在涉及观点、意见和信念的问题上,真理和“谬误”的传播必须同样得到保证。

 

十二、什么是“使用与满足”?

 

把受众成员看作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其媒介接触活动是基于特定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

 

十三、流言有什么特点?

 

(一)流言总是以“传播真相”的形式出现的,其目的是让人们“确信”或“相信”所传播的言论或消息是“事实”。

(二)流言传播的渠道主要是人际的口头传播。

(三)流言的内容往往涉及一些特殊的事件或敏感的话题。

(四)流言是一些没有确切证据的信息,或者说是至少在其流行期间缺少可靠的证据。

 

十四、简析社会责任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大众传播具有很强的公众性,因而媒介机构必须对社会和公众承担和履行一定的责任和义务。

(二)媒介的新闻报导和信息传播应该符合真实性、正确性、客观性、公正性等专业标准。

(三)媒介必须在现存法律和制度的范围内进行自我约束。

(四)受众有权要求媒介从事高品位的传播活动,这种干预是正当的。

 

十五、分众论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一)社会结构具有多样性,是多元利益的复合体。

(二)社会成员分属不同的社会群体,其态度和行为受群体属性的制约。

(三)分属于不同社会群体的受众个人,对大众传播有不同的需求和反应。

(四)在大众传播面前,受众并不是完全被动的存在,他们在媒体接触、内容选择、接触和理解上有着某种自主性和能动性。

 

十六、简析“沉默的螺旋”理论的三个基本命题。

 

(一)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为了防止因孤立而受到社会惩罚,个人表明自己的观点之际首先观察周围的意见环境,当发现自己属于“多数”和“优势”意见时,倾向于大胆表明自己的观点,反之则迫于环境压力转向沉默或附和。

(二)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使“优势”意见更强大,这反过来又迫使更多的持不同意见者转向“沉默”。如此循环形成“一方越来越大声疾呼,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式过程”。任何“多数意见”、舆论、流行和时尚的形成,背后都存在这样的机制。

(三)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影响和制约舆论:舆论的形成不是公众“理性讨论”的结果,而是“意见环境”的压力作用于人们怕孤立的心理,强制人们对“优势意见”采取趋同行动这一非合理过程的产物。社会群体和大众传播是人们判断意见环境的主要信息源,后者影响更大。

 

十七、请论述培养理论的基本内容。

 

(一)社会要作为一个统一整体存在和发展,就需要社会成员对该社会客观存在的事物、重要事物和各种事物、各部分及其相互关系有大体一致或接近的认识。只有在此基础上,人们的认识、判断和行为才会有共通基准,社会生活才能协调。

(二)提供这种“共识”是社会传播的一项重要任务。大众传播是现代社会的“故事讲解员”、缓和社会矛盾的“熔炉”、维护现存制度的“文化武器”,在形成社会共识方面发挥传统社会中教育和宗教更大的作用。

(三)尤其强调电视媒介的独特优势:拥有最多的受众、接触时间最长;不需要接触印刷媒介必需的识字能力;结合视听觉手段,强烈的目击感、现场感和冲击力;现代人从幼年起与电视生活在一起,难以区分“电视中的世界”和现实世界;广泛渗透社会各个部分。

 

十八、论述卡茨曼“信息沟”的主要观点。

 

(一)新传播技术的采用将带来整个社会信息流通量和信息接触量的增大,这对每个社会成员都是如此;

(二)新技术的采用所带来的利益并非对所有社会成员都均等,现有信息水准较高或信息能力较强的人能获得更多的信息;

(三)既有的信息富裕阶层通过早期采用和使用电脑等先进机器,能获得信息优势;

(四)新技术层出不穷,换代周期越来越短,其趋势可能是老沟未平,新沟又现。

 

十九、试述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概要、特点以及该理论提出的意义。

 

概要:

M.E.麦库姆斯和D.L.肖《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

 

特点:

(一)着眼点于传播效果的最初阶段,即认知层面上的效果;

(二)考察作为整体的大众传播具有较长时间跨度的一系列报道活动所产生的中长期、综合、宏观的社会效果;

(三)暗示这种媒介观:传媒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对外部世界的报道不是“镜子式”的反映,而是一种有目的的取舍选择活动,不管客观或歪曲,都会影响人们对周围环境的认知和判断。

 

意义:

(一)从考察大众传播在人们环境认知过程中的作用入手,重新揭示了大众传媒的有力影响,为有效摆脱“有限论”的束缚起了重要作用;

(二)传媒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的观点,把大众传播过程背后的控制问题重新摆在人们面前,有利于人们认识议程设置的本质,为研究这些资产阶级力图掩盖的问题提供重要契机;

(三)与我国的舆论导向研究有一定理论接点,对详细考察传媒的舆论导向过程有启发。

 

二十、谈谈影响和制约“第三人效果”的个人因素有哪些。

 

(一)信息的性质:由于“自我强化”的作用,人们在评估负面信息的影响之际倾向于认为对别人的影响大,容易产生“第三人效果”;而在评估正面信息的影响之际,则会出现相反的倾向,即认为信息对自己的影响大。

(二)信源的性质:围绕低可信度信源提供的信息,更容易产生“第三人效果”;越是说服或宣传色彩强烈的信息,越容易引发“第三人效果”。

(三)社会距离:人们倾向于认为媒介信息对与自己社会距离大的人的影响较大,而对自己比较熟悉的人或群体影响相对较小。

(四)个人因素:年龄、学历、预存立场、自我关联、对相关信息的专业感。

说明:文章内容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QQ:1624823112),万分感谢!

学苑动态 /

COLLEGE NEWS

扫一扫!查看更多艺考信息

官方微信

微信扫一扫

官方微博

微博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