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影人教育编导学苑!

全国24小时咨询热线:

400-875-2007

新闻采访与编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编导艺考攻略 > 新闻采访与编辑

提高你的新闻采访能力—把采访当做人情交往

作者:编导培训  来源:www.zyrykbiandao.com  发布时间:2018-08-30

         新闻采访中什么情况是最不愿意碰到的呢?大概率就是采访对象不配合了。这儿就要求记者在做好采访准备的情况下,把采访当做是人情交往,而非官方的工作。

 如何做好新闻采访.jpg

毫无疑问,采访能力是衡量一个记者业务水平的重要指标。新闻采访是人与人直接进行的一种社会交往,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的交流关系到整个报道的成败。进行采访前,要吃透采访对象的心理,一般来说,采访对象分三种,第一种是“积极配合型”,第二种是“消极应付型”,第三种是“反感拒绝型”。

第一种采访对象非常好办,他们多数是希望你来报道,有的甚至奉你为上宾;可是多数采访对象可能是第二种、甚至是第三种。如何引导采访对象进入自己希望的对话语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这要求记者既要营造轻松的采访氛围,又要掌握一定的沟通技巧。针对第二、第三种采访对象,我觉得可以从三方面入手:一是选择适宜的采访时间和地点;二是记者得体的仪表和举止;三是掌握和运用一定的沟通技巧。

如果不是因为截稿时间太短、迫不得已,记者最好不要自己擅自敲定采访时间、地点和方式。由于各种原因,有的人可能不愿在自己单位接受记者采访;有的人可能偏好下班时间和记者畅谈;还有的人不愿意见面,只接受电子邮件或传真提问采访……尽量给采访对象以尊重,听听他们的意见,而不是粗暴地单方定夺采访时间、地点和方式。

如果见面和出席新闻发布会,仪表和举止在采访中往往会非常重要。如果你的容貌、穿戴和气度在采访对象那里第一印象良好,那么采访过程也就容易形成默契。美国前总统里根举办新闻发布会时,爱点穿红色上衣的记者提问,因为红色是他夫人喜欢的颜色。如果采访上层人物、高档宴会,那记者最好穿着正式一点;如果下农村、到矿井采访,应该随意、朴素一点。上世纪30年代,著名记者范长江在冬天总是披着黑色皮斗篷,加一顶水獭皮帽子,这一装扮在当时是流行的官服,几乎可以成为他出入国民党机关衙门的通行证。总而言之,就是不要让采访对象觉得跟你沟通很别扭,最好让他有“咱们是一路人”的印象。

沟通技巧的内涵非常丰富。我想多说说这方面的个人体会。总的来说沟通技巧可以包括三个步骤:1、打消顾虑、拉近关系;2、抓住要害、准确提问;3、尊重表达、接近真相。

先说第一步。面对记者,不少的采访对象会有消极甚至防御心理,可能是记者所做的采访内容是其不愿意公开报道的,对记者存在戒备心里;或者采访对象不愿意抛头露面、站出来接受记者采访;再或者出于紧张和羞涩心理;最后就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一副公事公办的样子。

不管出于以上哪点原因,采访对象的心理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可以引导和转化的。比如针对犯罪嫌疑人、监狱中的贪官,我们可以通过询问其日常生活是否方便,是否知晓家人情况等,尽量让采访对象卸下心理包袱;针对舆论监督对象、重大新闻事件的知情者,我们可以诚恳耐心,避谈身份;针对敏感、懦弱和不愿与人沟通者,我们可以寻找共同话题,拉近双方的心理距离;针对灾难事故中的伤亡家属和伤者,我们可以力所能及地主动帮助,以情感人……不管对象是谁,保持平等待人的姿态,是记者最基本的采访原则。发掘采访对象的积极心理,驱除采访对象的消极心理,是记者拉近和采访对象关系的首要任务。

第二步,抓住要害、准确提问。根据不同的采访对象、采访场合及不同的采访目的,记者可以采取不同的提问方法。美国新闻学家麦尔文•曼切尔对此有深刻的见解。曼切尔把采访提问归纳为开放式和闭合式两大类。开放式提问是指所提问题比较笼统、概括,被采访者的回答范围较广,发挥余地较大的提问方式;开放式提问容易使采访对象泛泛而谈,不易得到实质性内容,不利于深入采访,较适用于人物专访、人物特写的采写。闭合式提问指所提问题比较具体、单一、指向性较强,被采访者回答范围较小的提问方式;闭合式问题有时会让人觉得很尖锐,谈话气氛也因此较严肃,但是有利于深入采访,常在现场录音报道、电视采访及在访问中需要突破、深入、证实时使用。开放式提问与闭合式提问各有特点和长短,而且不是绝对的,可以互相转换。

记者的提问应该简洁具体、由易到难、抓住要害,掌握主动权。曾经有位记者去采访周恩来的警卫员李建明,刚一坐定,记者就问:“老李,请谈谈周总理给你的印象。”对方沉默了好一会儿才回答:“总理好啊好总理!”记者要求李建明具体谈谈,李建明仍是一个劲儿重复:“总理好啊好总理!”最后,老实巴交的警卫员竟双手捂住脸失声痛哭起来,结果记者受到感染,也一同掉下泪来,采访以失败告终。如果当时记者能做一些具体的细问,引导一下,采访效果肯定不一样。

意大利著名女记者、作家法拉奇被誉为二十世纪新闻采访女王,她1967年开始任《欧洲人》周刊战地记者,采访过邓小平、基辛格、甘地夫人、阿拉法特、卡扎菲等著名政治人物。她开创了一种崭新的采访方式,她的提问技巧至今仍被许多新闻人所推崇。

法拉奇采访南越总理阮文绍时,她想获得阮文绍对外界评论他是“南越最腐败的人”的意见,当直接问他时,阮文绍矢口否认了这种传言。法拉奇于是将这个问题分解为两个有内在联系的小问题。她先问:“您出身十分贫穷,对吗?”阮文绍听后,动情地描述了小时候他家庭的艰难处境。得到了上述问题的肯定答案后,法拉奇接着问:“今天,您富裕至极,在瑞士、伦敦、巴黎和澳大利亚有银行存款和住房,对吗?”阮文绍马上否认,但为了澄清这一“传言”,他不得不详细道出他的家产。你看,选择怎样的提问的方式,对记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最后一点,也是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记者应该充分给采访对象话语权,尊重对方的表达方式。前央视主持人柴静在做《事故的背后》新闻调查时,先期调查已证明了药厂的污染,但药厂负责人接受采访时仍坚持“绝对没有”;“那我们闻到的气味是什么?”“没有啊,我的鼻子没有你那么灵敏”……片子到这里就结束了。―――“足够了,没有必要怒火中烧地质问:‘你骗人!你明明闻到了还说闻不到!’”柴静就这样在一个疑问——而不是质问中留下了自己宽容的一面,而观众已然有了自己的答案。

采访的公正意味着形式上的均衡,也意味着耐心。“当你面对谎话、言不由衷的话,要控制,要一样尊重对方讲话的权利,要等待谎话自己暴露自己。”柴静后来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回忆那段采访经历,“当我有疑问的时候,我首先愿意相信,我愿意相信他人可能是无辜的或者是美好的,尤其是采访一个被指证的人物,他们通常是很狼狈的。我希望通过我的提问,对方能给我一个合理解释。这应该是一个前提,而不是我要让他难堪,让他出丑。”

新闻采访 中的人情交往.jpg

此外,记者应该时刻保持一种倾听的姿态,让你的被访者获得表达的权利,记者所有的发问,只是为了揭示和呈现,而不是做道德判断。发问也不是为了让受访者觉得自己不堪,或者受人同情。这是人情交往的诚意,或者说技巧,做记者首先是做人,采访与聊天有时就是一回事。

选自《37℃叙事》
  说明:文章内容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QQ:1624823112),谢谢。

说明:文章内容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QQ:1624823112),万分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