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影人教育编导学苑!

全国24小时咨询热线:

400-875-2007

传播学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编导艺考攻略 > 传播学

传播学100个面试你不可不知的学界、业界知识前沿

作者:编导培训  来源:www.zyrykbiandao.com  发布时间:2017-08-18

 一、政治传播的范式演变与大众传播效果类似,从最初的魔弹论、有限效果论、强大效果论之后,目前研究的重点是铺垫作用和框架理论。目前最多的是“协议范式”,也就是说,大众传播在社会现象的意义建构上具有强大的效果,但是受众的理解除了大众传媒提供的信息以外,更多会参考他们的个人经验和社会文化环境。在审视大众传媒的影响力的时候,要考虑到大众传播和受众两个角度,才能够对最终效果产生影响和判断。

二、政治传播目前的主要挑战是如何整合议程设置(对事件重要程度的认知),铺垫作用(对对象表现状况的认知)和框架理论(对事件性质的认知)这三个理论。以及协商民主和投票制度中的分析。

三、新闻媒介的转型目前并不成功,年轻读者阅报比例迅速下降,广告逐渐下降。新闻机构的网络版也没有改变这一趋势,因为绝大多数的流量导入了社交媒体而不是新闻网站或新闻客户端,内容推荐(如今日头条)、社交媒体(如微信公众号)把控流量入口使得新闻媒体获得用户的手段变得更加间接而被动。

四、新闻工作者的地位在发生改变,融合媒介需要融合性记者,但融合性记者也造成新的问题:实时新闻出现使得新闻思考和工作的时间变得分外紧迫。个人多媒体记者需要掌握大量的媒体技术(从拍摄、影像到数据整理),使得报道素质下降。

五、公民新闻、自媒体的出现,使得传统新闻编辑也在发生变化逐渐成为“新闻策展人”,不一定是新闻内容的原生生产者,但是可以成为为信息泛滥的筛选者和与网上读者社群的互动者,收集整理内容,改善内容的呈现方式,方便读者以最小的注意力代价来获得信息。同时,他们也是处理版权问题,提示读者注意生产机构和收集用户数据的“信息经理”。

六、社交媒体和传统媒体的互动形式:新闻机构通过使用社交媒体,和大量的受众分享、评鉴和讨论内容,增加受众对于媒体的关注度,通过用户转发功能获取更多潜在读者。同时获取用户意见反馈,改善内容,为营销做准备。在信息生产上,两者互为补充,可能是社交媒体爆料,传统媒体确认。也可能是传统媒体发布信息,社交媒体深挖信息,总之两者已经成为了密不可分的信息传播路径。

七、大型网络公司正在收购传统新闻机构,由于他们控制了信息分发入口和流量来源,也因为他们拥有科技和资本的双重优势。如Facebook,Alphabet,阿里巴巴等都在不断得收购传统媒体,形成了新的媒介寡头。在这种情况下,新闻实际上是给整个媒体提供优质内容和用户口碑的入口,本身可以接受不盈利甚至亏本。

八、报纸的新商业模式通常包括:(1)本地化,专注服务某一个其他媒体忽略或难以进入的区域。(2)合作化,与之前额竞争对手合作共赢。(3)多样化,新增加新的媒介产品,或利用媒介技术重新包装旧有产品。(4)专业化,更加专注有优势的业务范围。(5)移动媒体生产发行,更加有弹性的满足受众需求。(6)除广告外,开拓其他不同形式的收入来源。

九、网络版报纸的三种费用模式:(1)免费,用户看到所有内容,通过广告收入来补贴内容成本,但实际上并不理想。(2)收费,通过网络订户来获得费用,主要由《华尔街日报》等高端报纸,但收费规则必须明晰。(3)额外收费,免费收看一部分内容,但特殊内容要收费。目前看第三种是比较可行的。

十、网络新闻的发展历程:网络新闻的试验期(90年代初早期的新闻网站实验和独立新闻网站的出现)、发展期(图文浏览器带来的阅读体验变化促进了网络新闻的发展)、繁荣期(传统媒体的新闻网站、新闻协会出现,门户成为新闻主流)、移动时代(以iPhone出现后,网络新闻和社交媒体融合,用户使用带Wifi的移动媒体获取新闻)。此后的网络新闻技术上发展会与传统新闻进一步拉开差距,跨媒体、跨设备、大数据采集、虚拟现实内容将会成为下一个阶段的主要技术。

十一、网络新闻重要形态是媒介分众化(不同的新闻媒体根据不同的传播对象采用不同的传播方法传递不同的新闻信息,新闻传递由多点想多点,用户主动掌握和控制新闻流布,根据自己需要定制信息,针对性更强,但受众面更窄。)大众媒体日渐式微,小众的针对利基市场的媒体称为新媒体时代中占据统治地位的媒体形态。

十二、传统媒体不灭,但在生态位置上会变化:受众仍需要信息,但取得信息方式和要求改变;媒体仍然重要,但冲内容生产到内容优选。广告市场仍在,但是分配给不同传媒公司会有变化。

十三、美国主流媒体的发展阶段:政党报刊时期,大众/商业报刊时期,理想报纸(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现的思潮,提出道德,公正、真实应为报纸的基础,同时提倡捐赠基金报纸)、专业化报纸时期(客观性新闻的建立,通过精确的标准亦即新闻专业主义的操作规范来检验和控制新闻的水平)、解释性报道时期(不仅仅要求报道事实还需要提供更多的解释与分析)、碎片化新闻时期。目前,全球媒介出现了小报化(tabloidization)的趋势,煽情、感官性、简单化、关注私人领域等特征。

十四、媒介文化研究的三种范式:第一种范式是批判研究,主要是英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德国的法兰克福学派的研究。这些研究认为,大众传播是社会权力的重要资源。研究主要围绕大众媒介、民主和资本主义的关系,关注焦点是大众传播的政治经济学、意识形态以及公共领域等。第二种范式是受众研究。研究从受众和媒介文化的关系角度,阐释受众参与的日常实践。关注焦点有无意识自我认同过程、家庭内部的权力关系以及符号意义的产生过程等。 第三种范式是媒介研究。研究集中在传播媒介本身。加拿大的麦克卢汉是这一范式的典型代表。其他的理论家还有英国的杰克·古蒂、安东尼·吉登斯和法国的博德里亚、美国的杰姆逊等等。

十五、关于西方主流媒体研究有五种不同的研究视角:事实性和客观性的奉行者(新闻专业主义维度)、媒介体系中的意见领袖(媒介间议程设置维度)、意识形态的主要建构者和维护者(媒介文化研究的视角)、在客观中立之下的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商业组织(媒介政治经济学视角)、公共领域或公共领域的组织者(主流媒体并非公共领域的全部,但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十六、新媒体的数字化、融合性、互动性、超文本性、虚拟性等特质,造成的是全球化潮流的辩证与动态性、全球渗透性、整体连接性、文化混合性、个体强化性。(关于特性的解释可参考陈国明教授The impact of new media o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global context.)

十七、网络传播中有一种近期非常重要的传播研究,是以计算机为媒介进行的传播或机器辅助的传播(CMC)。网络人际传播多属于这一类,在80、90年代,盛行的是“传播渠道缺失论”,这一观点认为面对面人际交流的许多信息和非文字渠道在网络传播中大量缺失,导致计算机辅助的人际传播是残缺的。这一观点在90年代后遭到挑战,首先是社会信息处理理论(认为人可以通过能动性适应新的传播环境以达到传播效果,例如Emoji表情和动态表情的应用),其次是“去个体化效果的社会身份模型论”(网民现实中的个人身份被网络社区的认同身份所取代,从而导致特殊的传播行为),再次是超人际关系模型(网络传播可能比面对面人际传播更容易建立起更好的关系,因为人可以选择性给予他人自己的印象同时会有时间做出更好的大幅),最后进入21世纪后,社交网络等偏重真实性社交的出现和传播模式的多样化导致了第三次迭代,对CMC的研究也逐渐从技术决定论取向走向用心理学、社会学等传统理论来重新分析网络人际传播,例如担保理论(某人与自己的描述和实际情况的吻合程度成为担保指数,担保指数的提升会使得人际交往更具有安全感)等。

十八、对于流行文化的研究,核心仍然是全球化的研究,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方向,一是探讨流行文化的连续性与非连续性,亦即,不同文化语境生产的流行文化与全球性的流行文化之间的关系。二是流行文化工业的发展亦即流行的趋势,其中最重要的是对非欧美地区产生的流行文化的分析。三是西方流行文化与弱势地区流行文化冲突产生的结果的,可以包括流行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流行文化与身份认同,流行文化与人们日常生活和消费习惯的变化等。

十九、媒介素养的五种不同范式:20世纪60年代之前,媒介是文化沦落的动因,媒介素养为抵抗媒介的负面影响。20世纪60年代后期,媒介是普及艺术与品位,带有维护文化分野的色彩。20世纪70到80年代,媒介是符号系统,受众根据自身立场通过协商性阅读解读出媒介内容背后的意义与意识形态。20世纪80到90年代,媒介是创意制作,受众除了批判媒介以外,也享受媒介带来的娱乐,并且了解如何通过媒介制作和获得信息。2000年后,媒介是大众参与的公共空间,媒介素养关注人们如何在数码时代与信息接触,一方面关注大众如何利用新媒体进行公民参与。

二十、媒介素养的五个不同的教育取向:防疫模式(抵制媒介的负面影响)、批判模式(解构媒介内容背后的意识形态)、社会参与模式(鼓励大众通过媒介参与公众讨论,培养具有责任感和独立批判能力的公民)、媒体艺术模式(享受创意与表达乐趣)、反思媒体制作模式(尊重每一个人不同的生活背景,鼓励受众根据自己的文化环境,参与媒介制作,将被动探索变为主动发声)

说明:文章内容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QQ:1624823112),万分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