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影人教育编导学苑!

全国24小时咨询热线:

400-875-2007

传播学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编导艺考攻略 > 传播学

传播学:群体传播与集合行为

作者:编导培训  来源:www.zyrykbiandao.com  发布时间:2019-02-21

一、群体传播
 
        群体传播主要是指群体内部或外部的信息传播活动,是群体成员间进行信息交流,从而将共同目标和协作意愿加以连接和实现的过程。这是一个介于人际传播与组织传播之间的信息交流层次。
 
        群体传播在形成群体意识和群体结构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而这种意识和结构一旦形成,又反过来成为群体活动的框架,对个人的态度和行为产生制约,以保障群体的共同性。因此,群体传播是群生存和发展的一条基本的生命线。
 
        既然人是社会的一个分子,就必然不可能独立于他人和社会而单独存在。人对自然和社会都需要有一个渐进的认识过程,这一过程中要有不断的思考和摸索。当个人与群体、与社会发生冲突时也需要进行思考和反省。人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了解他人和自己,并不断发展和完善自我。
 
        不同学者对群体的分类是不同的。美国社会学家库利根据群体在个人社会化过程中所起作用的直接和间接程度,将群体分为 初级群体和 次级群体。德国社会学家M.韦伯将群体中是否存在管理主体或机构作为分类标准,把拥有管理组织系统的群体称 为“团体”,其他则属于一般群体。另一位德国社会学家L.威瑟也依据组织性的强弱,将群体分成两类,一类是组织群体,另一类是非组织群体。
 
群体传播的特点:
 
1.信息传播在小群体成员之间进行,是一种双向性的直接传播。
2.群体传播在群体意识的形成中起重要作用。群体意识越强,群体的凝聚力就越强,越有利于群体目标的实现。
3.在群体交流中形成的一致性意见会产生一种群体倾向,这种群体压力能够改变群体中个别人的不同意见,从而产生从众行为。
4. 群体中的"舆论领袖"对人们的认知和行为改变具有引导作用,往往是开展健康传播的切入点。
 
二、群体传播中的一些概念
 
1、群体意识
 
       群体传播不仅与群体的形成密切相关,它还对群体意识的形成起着关键的作用。所谓群体意识是指群体成员共同具有的信仰、价值观念和规范准则等,是共同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群体意识是群体实践的结果,是对群体共同的社会生活的反映。群体意识包括群体归属、群体感情、关于群体目标和群体规范的合意等方面的内容,群体意识的形成对群体来说非常重要,它形成以后,会对群体成员的个人态度和行为产生制约作用,是相对于个人意识的一种外在的、约束性的 思维、感情和行为方式。
 
        而这种群体意识的形成就是群体传播作用下的结果,可以说,离开了群体传播,群体意识就不可能存在。反之,群体意识形成以后,也会对群体传播产生重要的影响。 法国社会学家E.迪尔凯姆认为,群体意识虽然可以通过社会化过程为个人所吸收,但总体上仍然属于一种集合意识,这种集合意识往往对群体传播的结构和流程发生重要作用。
 
2、群体规范
 
        群体规范是每个成员必须遵守的已经确立的规则,在广义上也包括群体价值,即群体成员关于是非好坏的判断标准。广义的群体规范包括社会制度、法律、纪律、道德、风俗和信仰等,都是一个社会里多数成员共有的行为模式。
 
群体规范的功能包括以下几项:
(1)协调成员的活动、规定成员角色和职责以促进群体目标的达成;
(2)通过规范的共有来保证群体的整体合作;
(3)通过指示共同的行为方式以维持群体的自我同一性;
(4)为成员个人提供安全的决策依据。
 
        在群体传播中,群体规范的主要作用在于排除偏离性意见,将群体内的意见分歧和争论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内,以保证群体决策和群体活动的效率。群体规范不仅对群体内的传播活动起着制约作用,而且对来自群体外的信息或宣传活动的效果具有重要影响。
 
群体规范对来自外部的说服活动效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在说服的观点与群体规范一致的场合,群体规范可以推送成员对观点的接受,起到加强和扩大说服效果的作用;
(2)在说服的观点与群体规范不相容的场合,后者则阻碍成员接受对立观点,使说服效果发生衰减。
 
3、群体压力
 
        所谓群体压力,即群体中的多数意见对成员中的个人意见或少数意见所产生的压力。“个人服从集体,少数服从多数”是群体活动的一个基本原则。这不仅是群体保持协调统一的前提,也是人的社会合作性的体现。
 
        群体动力学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在20世纪30年代和50年代,两个非常著名的经典的心理学实验为群体压力与趋同心理的研究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一个是社会心理学家谢里夫所作的自动移动光效果研究。另一个经典的实验是社会心理学家所罗门·阿希所作的“线段实验”。
 
实验过程:
 
自动移动光效果研究:
        这个研究的生理基础是人的神经系统对昏暗灯光会过度补偿,从而对静止的灯光产生移动错觉的心理现象,对此,被试并不知晓。研究人员让被试分别在个人和群体两种情境下对移动的距离作出判断。结果发现,虽然最初个人环境下的判断彼此差异很大,但随着在群体情景中实验的进行,个人对自己的判断不断的调整和修正,最后愈来愈接近群体判断结果的平均值,并且这个判断标准会固定下来,并在以后的判断中发挥作用。这个实验结果显示了在模糊情境下群体依赖、群体压力的存在和群体规范的形成,同时显示,群体的影响或者说压力能够超越群体的存在,出现在没有群体的环境中。谢里夫的研究让我们看到了群体压力和群体规范对人们的认知行为所具有的巨大影响力。
 
“线段实验”:
        与第一个实验不同的是这次实验的环境是明朗的,而且被试只有一个,其他的七名“被试”都是为配合实验而故意安排的助手,给被试两张卡片,一张上有一条线,另一张卡片上有三条长度不同的线,然后让被试说出三条线中哪一个与另一张的一条线长度相同,表面上是调查被试对线段长度的判断,而阿希真正感兴趣的是在群体压力介入环境时将会出现什么情况。于是阿希让助手被试在几次正确的判断线段长度之后故意都给出错误的答案,然后观察真正被试的反应。实验结果惊人的发现有33%的被试屈服于小组的压力而做出错误的判断,而且可以观察到被试在这个屈服于群体压力的过程中伴随着激烈的内心冲突,因此这个实验还引发了学界关于实验中的伦理道德的大论争。阿希的实验向我们表明:有些人情愿追随群体的意见,即使这种意见与他们从自身感觉得来信息相互抵触。群体压力导致了明显的趋同行为,哪怕是以前人们从未彼此见过的偶然群体。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一般认为其原因有两个:一是信息压力;二使趋同心理。
 
        信息压力:指的是一般人在通常情况下会认为多数人提供的信息,其正确性概率要大于少数人,基于这种信念,个人对多数意见会持较信任的态度。
 
        趋同心理:也叫遵从性,指的是个人希望与群体中多数意见保持一致,避免因孤立而遭受群体制裁的心理。
 
        另一位心理学家S.莫斯考维西的同类实验也证明,群体中少数意见的中坚人物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
 
三、非常态的群体传播:集合行为
 
        集合行为:指的是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聚集现象。集合行为多以群集、恐慌、流言、骚动的形态出现,往往会造成对正常社会秩序的干扰和破坏。集合行为产生的三个基本条件:结构性压力、触发性事件、正常的社会传播系统功能减弱,非常态的传播机制活跃化。
 
四、集合行为中的特殊传播机制
1、群体暗示 
        群体暗示是一种传播方式,是通过间接的示意使人接受某种观点或从事某种行为。而集合行为中的暗示更接近催眠,集合行为的参与者通常处于亢奋、激动的精神状态,这种状态使他对周围的信息失去理智的分析批判能力,表现为一味的盲信和盲从。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勒朋认为,出于激动的人群中的个人具有很强的“被暗示性”。

2、群体感染 
        指的是某种观念、情绪或行为在暗示机制的作用下,以异于常人的速度在人群中蔓延开来的过程。感染是一种情绪的传递过程,它通过言语、表情、动作以及其他各种各种的方式引起他人相同的情绪和行为。感染往往是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的,完全是不由自主的,而绝不是别人强迫产生的。
 
感染主要受两个因素的制约:
        (1)被感染者与感染刺激的发出者的相似性。当二者所处的背景,如情境、价值观、社会地位等背景相似时,感染就很容易产生。二者背景的差距越大,感染越不容易产生。同样的道理,当思想境界、价值观念等不同的两个人面对同样的事物时,受感染的情况也是不同的,就像电影院里放映悲剧片时,有的人泪流满面,而有的人却无动于衷一样。
        (2)被感染者的自我意识水平。自我意识水平越高的人,越能够用他的理智来控制情感,也就越不容易被感染。
 
3、群体模仿
        模仿是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塔尔德提出的概念。他认为,社会上的一切事物不是发明就是模仿,而“模仿是最基本的社会现象”。模仿又分有意识的模仿和无意识的模仿。在无意识的模仿中,模仿者并没有意识到所仿效的行为的意义和原因,只是不知不觉地仿照别人的样子。在有意识的模仿中,模仿者会对榜样行为进行自觉的效仿。这种效仿可能是出于对榜样行为意义的深刻理解,也有可能仅仅是从表面上去模仿别人的行为,而不注意其目的与意义。
 
模仿主要受以下几方面因素的影响:
        (1)年龄与阅历。年龄小、社会阅历少的人因为好奇心强,所以容易模仿别人。尤其是儿童,他们的模仿性远远超过了成年人。而年长、社会阅历丰富的人因为见多识广,加之早已形成的一套固定思维与行为模式,因而不会轻易地模仿别人。
        (2)榜样行为的社会称许性。榜样行为的社会称许性高,则人们倾向于愿意模仿;反之,则不愿意模仿。
        (3)相似性。特征相似的人之间容易产生互相模仿的行为。这主要是由人们的社会比较倾向造成的。
 
五、流言vs谣言
1、谣言
        谣言:谣言是某些人(或者某一个群体、集团和国家)根据特定的动机和愿望,散布一种内容没有得到确认的、缺乏事实根据的、通过自然发生的、在非组织的连锁性传播通道中所流传的信息。
2、流言
        流言:是一种通常以口头形式在人们中间流传,涉及人们信念而目前没有可靠证明标准的一种特殊的陈述或话题,即一种信源不明,无法得到确认的消息或言论。

流言包含以下几个特点:
(1)总是以“传播真相”的形式出现,其目的是让人们相信所传播的言论或消息是事实;
(2)传播渠道主要是口头传播;
(3)内容往往涉及一些特殊事件或敏感话题;
(4)是一些没有确切证据的信息,或者说至少在其流行期间缺少可靠证据。



说明:文章内容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QQ:1624823112),谢谢。

说明:文章内容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QQ:1624823112),万分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