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影人教育编导学苑!

全国24小时咨询热线:

400-875-2007

传播学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编导艺考攻略 > 传播学

新闻传播学理论:第三人效果理论

作者:编导培训  来源:www.zyrykbiandao.com  发布时间:2019-03-20

  传播学中充满了许许多多的理论概念,本篇文章我们就来认识什么是第三人效果理论
  第三人效果图

  第三人效果(The personal effect ),又称第三人效应,最早是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戴维森教授于 1983 年发表的一篇题为《传播中第三人效应的作用》中提出的。他认为第三人假设似乎是一种普遍观点的变体,这种观点认为一些事件在社会层面(对其他人)上的影响与个人层面(对我)上的影响大相径庭,前者的影响要比后者大。

  1、理论起源:

  第三人效果假说具体表说为:劝服传播所面对的受众认为,这种劝服对他人比对自己有更大的影响。而且,无论是否信息的直接受众,对媒介影响他人效果的预期,将导致自己采取某种行动。

  此理论包含两层意思:一与感受有关,即人们认为大众传播信息对其他人比对自己有更大效果。二与效果有关,正因由此感受,人们将采取各种行动,从而导致了信息的效果--尽管不是那么直接的效果。

  2、理论表现:

  第三人效果假说具体表说为:劝服传播所面对的受众认为,这种劝服对他人比对自己有更大的影响。而且,无论是否信息的直接受众,对媒介影响他人效果的预期,将导致自己采取某种行动。

  此理论包含两层意思:一与感受有关,即人们认为大众传播信息对其他人比对自己有更大效果。二与效果有关,正因由此感受,人们将采取各种行动,从而导致了信息的效果--尽管不是那么直接的效果。

  3、对“第三人效果”的l理论与实证研究

  根据美国学者R.M.佩洛夫1993年的研究综述,从1983年至1992年,学者们共进行了14项有关“第三人效果”的研究,其中13项的结论都支持“第三人效果”假设,只有1项研究未获得支持该理论的证据。

  从研究领域来看,范围涉及政治与新闻报道、广告与公共关系、电视剧、色情与暴力信息、诽谤信息、法庭审判等多个领域,美国学者J.科恩、A.C.冈瑟、R.M.佩洛夫,我国台湾学者罗文辉等各自主持的多项研究均证明了“第三人效果”机制的存在是一个事实。在这些研究中,学者们的研究内容大多涉及有关偏见、否定性报道、暴力、色情负面信息的传播,得出了一个较为一致的结论:当受众判断信息的性质对自己不利时,“第三人效果”更为明显。

  4、理论的意义

  肯定个人在处理媒介讯息时的心理过程

  问卷设计时针对敏感问题的操作

  将媒介讯息特点跟媒介效果联系起来

  5、影响第三人效果的强度的因素

  个人对信息的评价(认为某个信息对自己不利时,第三人效果更强)

  "第一人"和"第三人"的社会距离越远,则第三人效果越强(ps我们都在误解他人吗?)

  个人的自我形象感知

  负面媒介信息,第三人效果更强

  6、为什么会出现第三人效果?

  认知不足或偏差

  维护个人利益的动机

  7、第三人效果理论理解时应当注意的

  “第三人效果”的产生机制未必是合理的,但它又是一种现实的传播现象。需要指出的是,任何一种涉及大众传播影响力的现象,我们都不能简单地把它归结为一种效果机制单纯起作用的结果。关于这一点,戴维森本人在其1996年的论文中也做了强调:“第三人效果”不是单一心理倾向的表现,而是一个伴随多种传播类型、个人特征、环境情况的复杂反应。

  说明:文章内容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QQ:1624823112),谢谢。

说明:文章内容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QQ:1624823112),万分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