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影人教育编导学苑!

全国24小时咨询热线:

400-875-2007

视听语言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编导艺考攻略 > 视听语言

编导艺考电影《八佰》影评(视听语言)

作者:编导培训  来源:www.zyrykbiandao.com  发布时间:2021-01-04

  向死而生的尊严赞歌
 

——评影片《八佰》视听语言
 

  用收束写磅礴,用胆怯写勇敢,用恐惧写悲壮,用不知所措写义无反顾,用牺牲的群像书写民族的悲怆,《八佰》以逃兵的视角切入四行仓库保卫战的大历史,真正跳脱出了国内战争片常见的宏大叙事。影片通过泾渭分明的光线、沉郁暗淡的色彩以及如泣如诉的音乐深入一个个正在或者即将觉醒的人物内心,折射出了时代气质,并进行了人性和生命的思辨,表达了战争的荒诞性和战士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彰显了人性的光辉。
 

  《八佰》批判了人性的黑暗,也反衬出黑暗中最耀眼的光芒。光明与黑暗是一个文学语言,落实到影片中就成了“光线”,因此光线在影片中具有极强的象征意味。故事围绕一条河展开,一个简单的摇镜头展示了苏州河的南北两岸。河的北岸是四行仓库,光线较为暗淡,显得逼仄和诡异;而河的南岸是租界,所有的光线都照得非常明亮。黑暗与光明的二元对立,对应的正是死亡与生存的矛盾关系。电影最后叠化展现了无数人的手,此时的光线运用是黑暗中最亮的时刻,最终这也是电影中极具精神力的一幕,将悲怆的民族情绪极力渲染,表现出导演对历史的观照以及对人性和生命的思辨。《八佰》具有诗一样的影像风格,讲述了一群小人物通过自我救赎和牺牲,为民族赢得了自信的尊严的故事,他们是黑夜里闪耀出的最亮的光,令人充满敬意。
 

  特意营造的调性使影片具有粗粝、动荡的气质,为影片增添了悲壮的色彩。《八佰》使用接近于黑白的影调进行叙事,色彩的明度和饱和度较低,并且单独增强了蓝绿黄黑等色彩,使影片整体上呈现出一种冷峻而又现代的风格,低沉而有力地渲染了战场上紧张、压抑的氛围,使它不流于廉价的视觉刺激。苏州河南岸的色彩鲜艳程度比北岸强烈,但并非正常的色彩还原,而是同样做了消色处理。它既与四行仓库内产生对比,又与其异质同构,在主观感受上,即使是繁荣的上海租界街市,在战争中也失去了本来应有的色彩。而色白如霜的骏马是灰暗银幕世界中的唯一一抹白,是炮火纷飞中的唯一希望,就如同《辛德拉的名单》中在一片黑白世界中漂游的一抹红,它的反复出现象征着自由和纯净,更是一种坚守的精神信仰。
 

  如泣如诉的音乐时常出现在战斗场景,渲染了影片的紧张激烈的场景氛围。影片前半部分是冰冷的战斗场景,在冷峻的影像中忽然有一阵缥缈的女声歌剧在战士们的耳边流淌,使节奏舒缓下来,这片刻的美好与《拯救大兵瑞恩》中最后战前温柔的留声机音乐一样,表达的都是他们对和平、美好的向往。当他们眼含热泪起身望向对面租界的霓虹炫彩,当镜头从南边五光十色、明亮绚丽的“天堂”摇向北边黑暗冰冷、尸殍遍地的“地狱”,音乐又瞬间变得紧张、恐怖。最后,《苏州河》的旋律在影片中借助士兵的口琴响起,舒缓优美而又直击人心,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让每个人都直面战争的残酷,引发人们对于承诺与生命的思考。音乐把每个场景的逻辑和情绪都拿捏得恰到好处,或慷慨激昂,或低沉哀婉,毫无疑问地把《八佰》打造成了一部具有史诗感的作品,让观众沉浸在影片的悲壮氛围中久久无法平静。
 

  《八佰》走出了抗战的那种求胜情绪和对抗式的英雄主义,转向了怯懦者的群传,影片着力于描绘一个个人物转折、升华的灵魂世界,展现了中华民族曾经走过的崎岖之路,折射出抗日在民族统一战线引领下中国军人浴血奋战的时代精神,而恰到好处的视听运用完美地契合了影片主题,形成了影片别具一格的风格特色,堪称中国影视工业的翘楚!

说明:文章内容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QQ:1624823112),万分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