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编导艺考的考场里,当考生们抱着策划案讲述“如何让一个故事打动观众”时,他们其实正在和传播学悄然对话。这个听起来有点“学术”的名词,并非高高在上的理论,而是像空气一样渗透在每一个镜头、每一段文案、每一次传播策略里的“隐形考官”。它教会考生用更智慧的方式回答一个核心问题:当你创造出一个内容,如何让它像一颗石子投入湖面,激起真实的涟漪?
一、传播学:给编导生的第一堂“换位思考课”
对于编导艺考而言,传播学的本质是一场“翻译游戏”——把创作者的内心世界,翻译成观众能理解、愿接受的符号。就像一个厨师不仅要会做菜,还要知道食客的口味偏好:南方人可能偏爱鲜甜,北方人更习惯浓郁,而Z世代或许钟情于猎奇的混搭风味。
考生最先接触的,是传播学里最基础的“5W理论”。这五个以W开头的英文单词(Who、Says What、In Which Channel、To Whom、With What Effect),像五把钥匙,打开了内容创作的底层逻辑:
Who(谁):假设你是一个校园微电影的编导,你首先要想清楚:自己在这个故事里扮演什么角色?是旁观者,还是参与者?你的视角会决定镜头的温度——用俯拍镜头可能显得疏离,而低角度仰拍则会赋予主角光环。
Says What(说什么):你想传递的核心信息是什么?是青春的迷茫,还是友情的珍贵?传播学告诉我们,信息不能太“满”,就像一幅画不能涂满所有颜色,要留出“呼吸感”。比如想表达“梦想”,可以通过一个主角反复擦拭旧吉他的细节,而非直接让角色喊出“我要追逐梦想”。
In Which 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如果你的作品是要投给短视频平台,那就要考虑手机屏幕的观看场景——观众可能在地铁上、排队时刷到你的视频,前3秒必须抓住眼球,否则就会被快速滑走。这时候,开场用一个强烈的视觉冲突(如突然爆发的争吵、奇幻的光影效果),远比缓慢的环境描写更有效。
To Whom(向谁):你的目标观众是谁?是和你同龄的高中生,还是工作多年的成年人?不同的受众有不同的“语言密码”。给同龄人看的故事,可能需要加入更多网络热梗、亚文化元素;而给长辈看的内容,或许要更注重情感的真挚和价值观的正向。
With What Effect(取得什么效果):你希望观众看完后有什么反应?是感动到流泪,还是引发思考?传播学里有个“沉默的螺旋”理论,说的是人们容易追随主流观点。如果你想让观众关注环保问题,或许可以在故事里设计一个“少数派坚持环保最终带动群体”的情节,让观众感受到“小众声音也能产生力量”,从而更愿意参与讨论。
这些看似抽象的理论,其实就藏在生活的细节里。比如你刷到一条爆款短视频,为什么它能获得百万点赞?可能是因为它用了“反差感”(Says What):一个穿着西装的大叔在菜市场跳芭蕾;选择了抖音平台(In Which Channel),利用算法推荐触达喜欢“治愈系”内容的用户;精准抓住了都市人“向往诗意生活”的心理(To Whom),最终引发了情感共鸣(With What Effect)。编导考生需要学会用这样的视角去拆解内容,就像侦探破译密码一样,找到爆款背后的传播逻辑。
二、传播学教会编导生:如何让“故事”长出“翅膀” 在编导艺考中,故事创作是绕不开的关卡。而传播学就像一位隐形的故事顾问,告诉你如何让故事不仅“好看”,还能“传得远”。
首先是“情感共鸣”的魔法。传播学里有个“使用与满足理论”,说的是人们消费内容,本质上是为了满足某种需求——可能是娱乐消遣,也可能是情感宣泄。比如一个关于“单亲家庭孩子成长”的故事,如果只是平铺直叙地讲困难,可能会让观众感到压抑;但如果加入一些温暖的细节(如孩子偷偷给妈妈准备生日惊喜,妈妈发现后红了眼眶却假装挑剔),就能让观众在辛酸中感受到温暖,这种“苦中带甜”的情感张力,更容易引发共鸣。
其次是“符号化”的技巧。传播学认为,人们更容易记住鲜明的符号。比如在故事里设计一个贯穿始终的道具:一把旧钥匙,它可以是打开童年回忆的媒介,也可以是解开亲子矛盾的象征。这个道具就像一个“记忆锚点”,让观众在看完故事后,一看到钥匙就会想起这个故事,从而增强传播力。就像《千与千寻》里的“饭团”,不仅是剧情的关键元素,更成为了观众心中代表“勇气与温暖”的符号。
还有“悬念设置”的逻辑。传播学中的“信息缺口理论”指出,当人们发现自己掌握的信息和需要的信息之间有缺口时,就会产生好奇心,想要填补这个缺口。在故事开头抛出一个悬念(如主角突然收到一封没有寄件人的信,打开后脸色大变),然后在情节发展中逐步释放信息,就能像磁铁一样吸引观众一直看下去。这种悬念设置不是简单的“卖关子”,而是要和故事的主题紧密结合,让观众在解谜的过程中,不知不觉深入理解故事想表达的内核。
此外,传播学还提醒编导考生要注意“语境”的力量。同样一个故事,在不同的语境下传播效果可能大相径庭。比如一个关于“校园霸凌”的短片,如果是在学校的礼堂里播放,配合老师的引导讨论,可能会引发学生的深刻反思;但如果直接发布在网络上,可能会因为评论区的戾气而偏离主题。因此,在艺考的策划案中,考生需要考虑“传播语境”——如果是为校考准备的作品,可能要更注重艺术性和思想深度;如果是用于短视频平台,就要考虑平台的调性和用户的观看习惯。
三、传播学在艺考中的“实战演练”:从策划到呈现的全流程渗透
在编导艺考的各个环节中,传播学的思维无处不在:
1. 命题编讲故事:用传播逻辑让故事“落地”
当抽到“深夜便利店”的题目时,考生可以这样思考:
受众心理:深夜便利店是一个充满故事感的场景,都市年轻人容易对“孤独”“偶遇”“温暖”等元素产生共鸣。
信息聚焦:不要试图讲太多人物,选择1-2个主角,通过他们的一次偶然相遇,展现生活的酸甜苦辣。比如一个加班到深夜的白领,在便利店遇到独自过生日的高中生,两人分享一块蛋糕,彼此安慰。
情感符号:用“热咖啡”“过期的面包”“生日蜡烛”等具体物品承载情感,让观众通过视觉元素就能感受到故事的温度。
2. 影视作品分析:用传播学视角解读经典
分析《我不是药神》时,除了分析镜头语言和叙事结构,还可以从传播角度思考:
议题设置:电影通过讲述“抗癌药”的故事,将“民生问题”推到公众面前,引发社会讨论,这正是传播学中“议程设置理论”的体现——媒体(电影也是一种传播媒介)通过内容选择,影响公众关注的焦点。
情感传播:电影中既有“卖假药的商人良心发现”的戏剧冲突,也有“白血病人渴望活下去”的真实镜头,这种“戏剧性与真实性结合”的传播策略,让观众既能被故事吸引,又能感受到现实的重量,从而增强了传播效果。
3. 广告策划:用传播思维打造“有效沟通”
假设为一款“国产护肤品牌”策划广告,考生可以这样构思:
目标受众:25-35岁的职场女性,她们注重性价比,同时渴望“支持国货”带来的情感认同。
传播渠道:小红书、抖音等社交平台,利用KOL(关键意见领袖)的试用分享和短视频的视觉冲击,展示产品效果。
传播内容:主打“成分透明化”和“东方美学”,比如用古风画面展示草药提取过程,搭配真实用户的“28天肌肤变化”对比视频,既满足消费者对“安全性”的需求,又契合当下“国潮”的文化趋势。
4. 即兴评述:用传播逻辑组织观点
当被问到“如何看待短视频对青少年的影响”时,考生可以从传播学的“培养理论”切入:
短视频通过高频次的内容输出,可能会“培养”青少年的认知习惯。比如碎片化的信息获取方式,可能让他们难以集中精力阅读长文;但积极向上的内容(如科普短视频、文化传承类账号),也能拓宽他们的视野。
提出解决方案时,可以结合“媒介素养”的概念:学校和家庭应引导青少年学会筛选信息,就像在信息的海洋里学会“游泳”,而不是被浪花淹没。
四、传播学的终极启示:编导生的“上帝视角”与“凡人之心” 学习传播学,不是为了让编导生变成冰冷的“传播机器”,而是为了让他们拥有一双“既能俯瞰全局,又能洞察细节”的眼睛:
上帝视角:从宏观上理解传播规律,知道如何让内容在复杂的媒介环境中“突围”,就像导演站在片场高处,统筹所有镜头的调度。
凡人之心:始终保持对人性的敏感,知道每一个传播策略的背后,都是一个个真实的人——他们有喜怒哀乐,有渴望被理解的需求。就像李安导演说的:“电影不是拍给高高在上的神看的,是拍给地上的人看的。”
在编导艺考的考场上,那些能让考官眼前一亮的作品,往往不是技巧最华丽的,而是最懂得“与人对话”的。传播学就像一座桥梁,连接着创作者的内心世界和观众的情感需求。当考生学会用传播的思维去构思故事、分析作品、策划内容时,他们其实正在掌握一种“隐形的表达技巧”——不是用技巧去“征服”观众,而是用理解去“拥抱”观众。
或许,这就是传播学送给编导生最珍贵的礼物:让我们在追求镜头美感和叙事技巧的同时,永远记得镜头背后那些真实的、温热的、等待被触动的心。毕竟,所有的传播,最终都是人与人之间的相遇与共鸣。
说明:文章内容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QQ:1624823112),万分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