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影人教育编导学苑!

全国24小时咨询热线:

400-875-2007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

2018“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展映仪式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

作者:编导培训  来源:www.zyrykbiandao.com  发布时间:2018-07-18

        717日,2018年度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 (以下简称看中国)展映仪式在北京师范大学北国剧场举行。美国、英国、挪威、捷克、巴西、保加利亚、丹麦、希腊等国驻华使馆使节,看中国项目倡议人之一、北京师范大学原党委书记刘川生,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周作宇等主办方嘉宾,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白庚胜,中国文联原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夏潮等文化界、影视界专家学者,看中国组委会成员与合作单位代表,媒体嘉宾以及35名外国青年导演和教师代表出席展映活动。

北师大.jpg

“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是由北京师范大学会林文化基金、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主办的文化体验与影像创作实践项目,迄今已经举办八届,已有来自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意大利、荷兰、格鲁吉亚、印度、新加坡、韩国、以色列、澳大利亚、巴西、阿根廷等55个国家73所高校508名青年参与,出色完成507部短片,共获90余项国际奖。

2018年度看中国419日启动仪式起,至717日展映仪式止,历时115天,汇集来自36个国家的103位外国青年导演,呈现103部以生态·生物·生活为主题的纪录短片。

2018看中国的年度主题是生态·生物·生活。习近平总书记曾表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易传·系辞下》说: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三字经》则更简洁说: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中国人自古信奉天人合一的理念,相信自然与人是相互融合、和谐共生的一体,该理念作为中国文化最根本的文化基因之一传承至今。

从体现自然生态的青海湟鱼洄游、珠海中华白海豚保护、河北白洋淀湖泊环境,到展示城市风貌的重庆桥梁影像、深圳绿色建筑工程、大连有轨电车运营;从现代都市中共享单车、绿色餐厅和新能源电力的应用,到田间乡下古茶树的保护利用与沙漠生态治理。外国青年导演们在“生态·生物·生活”年度主题引导下,带着或冷静克制,或活泼好奇的眼光,看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点滴细节故事,共同呈现出我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观念下,地貌风情、生物类型的多样性,及其背后的文化氛围,风俗观念和价值体现。

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周作宇参加展映并代表主办单位致辞。对2018“看中国项目圆满成功表示祝贺。同时希望中外青年今后能继续保持联系和沟通,做文化交流传播的青年使者,把中国文化带到世界各个角落,把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介绍到中国,增进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彼此了解、发展中国与各国间的友好关系。

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院长、“看中国”创始人黄会林先生表示,“看中国”项目呈现出来自五大洲青年电影人在中国的真切体验,听到了他们发自肺腑的对中国的热爱,看到了他们出色的作品。每一部作品都非常有价值,有创意,有情怀。“看中国”项目八年来的实践证明:从接机到送别,从陌生到相识,每部纪录片创作背后有更多的人情故事。“看中国”已经成为中外青年之间一座充满活力和希望的友谊“桥梁”,已经成为培育中国与世界电影新力量的重要平台。

 

此次展映仪式播放了6部代表作品,分别是:

 

 

 

“看中国·内蒙古行” 法国青年导演Richard Jan Ducros(理查德·迪克罗)通过考察鄂尔多斯沙漠治理众生相,感悟生态文明改造的《绿色中国梦》(Green China Dream);

 

“看中国·重庆行”俄罗斯青年导演Alisa Pashkova(艾丽莎·帕什科娃)追随重庆本地两代摄影师关注重庆特有的桥梁隧道城市奇观的《贯通》(Connection);

 

“看中国·青海行”西班牙导演Angels Melange(安吉尔·美劳驰)描写保护野鸟的喇嘛师傅,展现青藏高原之生态野趣的《父亲 鸟》(Father Bird);

 

“看中国·江苏行”印度导演Pramati Anand(帕拉玛蒂·阿南德)以一对母女对大自然的向往,生动活泼地传递森林学校实践活动中绿色生机的《寻找萤火虫》(In Search of Fireflies)

 

“看中国·贵州行”爱沙尼亚导演Rasmus Kosseson(拉斯马斯·柯塞森)从古朴茶树看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人与大山和古树关系变化的《古茶树的变身》(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Ancient Tea Tree)

 

“看中国·北京市”以色列导演Rotem Katz(罗特姆·卡茨)展现故宫博物院传统建筑设计下,小生态环境构成中体现出天人合一观念的《紫禁之音》(A Forbidden Symphony)

捷克共和国教育参赞欧阳旭(Ondrej Wagner)和CGTN法语频道总监宋嘉宁对6看中国展映影片进行了现场点评。

欧阳旭感慨道,要在17天之内,通过影像来呈现自己的所见所闻是十分困难的。然而看中国青年导演们成功地在这段时间里克服了语言的障碍、拍摄条件的限制,融入到当地人的生活里去,出色地完成了影片。希望国际青年们返回自己国家之后能尽力让更多人看到看中国优秀的作品,相信这样的传播对于世界理解中国、相互间的文化沟通会有积极的意义。

宋嘉宁认为,展映的6看中国影片都十分精彩、生动,讲述中国现实与中国故事。这些影片无论是从选题还是表现上都十分出色,准确把握了当代中国人的生活与故事。影片的视听语言十分完善和成熟,具有艺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随后,“看中国·内蒙古行”外方指导教师、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杰奥夫·波利斯特(Geoff Poister),看中国·河北行外方指导教师、牛津布鲁克斯艺术学院数字媒体技术专家约瑟夫·霍加思·卡尔(Joseph Hogarth Carr),看中国·北京行外方指导教师、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史蒂夫·蒂斯电影电视学院戏剧影视文学系系主任阿瑟夫·西拔(Asaf Zippor),分享了他们此次看中国之旅的体验和感受。

杰奥夫·波利斯特盛赞了此次“看中国”项目的年度主题“生态·生物·生活。”他指出,历史和人类的进化趋势是发展“文明”社会,但这导致了我们倾向于把文化视为与自然世界分离的东西。现在我们面临气候变化和全球变暖的挑战,我们需要重新定义我们与自然的关系,以更积极地支持生命。

约瑟夫·霍加思·卡尔强调了“看中国”项目对于外国青年导演的意义:“每个学生都会有他们自己的故事。他们将这些永恒的记忆带回家,与家人和朋友分享。纪录片创作只是这个项目的一部分。我们每个人现在的经历,以及我们将带回家和分享的中国印象,则是‘看中国’的另一部分。”

阿瑟夫·西拔由他在中国学到的道家“无为而治”的观念辩证地引申出参与“看中国”拍摄的经验:“我们必须学会如何在“无为”之下干预现实,正如我们拍摄纪录片,要好像没在拍摄一样。”

“看中国”系列图书亦在展映仪式中推广。《印象·改革开放——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专题图书是“看中国”项目衍生出来的系列项目之一,选择了能集中体现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在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方面变化的63部纪录短片。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将该书选入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八次会议专门用书,上呈69日至10日会议现场,习近平主席主持会议并举行相关活动。

展映仪式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执行院长高峰教授主持。本届“看中国”项目的所有作品成果,将通过国际互联网的方式和海外展映等方式向全世界展播,并通过参加国际大赛、参与国际展映、评选“金目奖”等后续活动扩大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看中国”是对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院长黄会林先生提出的“第三极文化”理论的实践。“第三极文化”理论认为:当今的世界文化呈现多元化格局,在多种多样的文化样式中,从影响力看,其主流大体可以认为有三极。中国文化、美国文化、欧洲文化在当前多元的世界文化中分别代表一“极”,三极文化之间通过文化交流与合作,共同引领世界文化的发展,达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美好图景。外国青年通过参加“看中国”活动,最终以影像的方式将他们感受到的中国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为国际青年架起了桥梁,实现了文化的交流和沟通。

(来源:北京师范大学)

说明:文章内容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QQ:1624823112),万分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