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影人教育编导学苑!

全国24小时咨询热线:

400-875-2007

传播学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编导艺考攻略 > 传播学

传播学中人际传播的特点

作者:编导培训  来源:www.zyrykbiandao.com  发布时间:2018-12-21

  在当前的互联网环境下,借助于新媒体技术,我们得以越来越多地与他人甚至陌生人发生联系。为实现有效沟通,应该把握传播学中人际传播特别是面对面的人际传播特点。
传播学人际传播的特点

  1. 多种信息形式,社交线索丰富

  在面对面交流的情况下,不但可以听到对方声音,还可以看到对方的表情、眼神、手势,同时还感受到环境、距离和关系气氛等。这种全身心、全方位的交流能使人通过各种感官同时得到更多更全面的信息特别是非言语信息,从而有利于综合各种信息形式加以判断,提高沟通效果。但是在通过网络媒介进行人际沟通时,很多时候会感到表达形式不够多样,社交线索(social cues)不足,沟通效果不够理想。一方面,媒介技术向人性化发展,开发出各种辅助性的表情符号、音响效果以及可视软件来促进交流;另一方面,传播者也尽可能地寻求其他社交线索,如沟通反应时间等来帮助实现沟通。还要注意的是,在面对面交流中,人们虽然使用多种感觉器官接收信息,但却通过一种渠道处理讯息,因此主要信息反而有可能因其他信息的干扰而给人印象不深。因此有目的的人际传播,应根据传播的目的要求,选择恰当的传播形式,以减少干扰,提高效果。

  2. 及时获得大量反馈

  传播学中反馈(feedback)的概念来自维纳(Norbert V,1894—1964)的控制论(cybernetics)。通俗地说,信息反馈就是指由控制系统把信息输送出去,又把其作用结果返送回来,并对信息的再输出发生影响,起到制约的作用,以达到预定的目的。面对面交谈为迅速交换信息提供了最充分的机会。在这种情况下,信息的双向流动最易实现,反馈最为及时。交流双方凭借对方发出的语言或非语言符号获得各种反馈,及时把握自己的传播效应和对方的态度,然后加以纠正、解释、补充或回答。及时而大量的反馈,使人际传播特别准确、快速、高效。借助于媒介进行的人际传播,同样应重视反馈,以便有效沟通。

  3. 双方共同负责,传受角色互换

  人际传播的二人性,使得对讯息的发出、接收和评价都由两人共同承担,传与收的位置也常常互换。传受双方都发挥发出和接受讯息的作用,但又不能承担全部责任。如果传播过程中只有一方发出信息,那么交流很快就会停止。人际传播的双向互动性,使得我们无论是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在从事与人际传播相关的工作中,都应该有意识地承担传播责任,通过信息的充分而有效地接收和发布,实现沟通效果。

  4. 目的在于意义共享

  与小群体传播以解决问题为目标不同,人际传播目的在于意义共享,寻求共同理解和感受。人际传播也可能要解决一些问题或作出决策,但是在人际传播中,人们交换的是来自个人经验的大量讯息而不是干巴巴的事实材料。把内在思想翻译成语言或非语言并加以表达的过程,增强了传播者的自我思想和情感的认识,而听者的回应则加强或改变了这种认识,因此人际交流讯息有很大的感染性。有效的人际传播,能通过意义和情感共享,来增强认同和人际影响力。

  5. 受情境影响,包括物质环境与社会环境

  人际传播总是在特定场合、特定环境下发生的。传播情境(context)往往决定传播内容。我们常常根据是与朋友单独相处还是有人旁听、是打电话还是面谈,双方心情是愉快还是抑郁等不同情形来选择不同话题。人际传播还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如文化规范、社会角色期望、权力地位差别(酬报权力,惩罚权力,专家权力,法定权利),等等。

  说明:文章内容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QQ:1624823112),谢谢。
 

说明:文章内容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QQ:1624823112),万分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