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影人教育编导学苑!

全国24小时咨询热线:

400-875-2007

传播学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编导艺考攻略 > 传播学

传播学概论:人际传播的过程

作者:编导培训  来源:www.zyrykbiandao.com  发布时间:2018-12-21

  给大家分享一下传播学中人际传播的过程。

  人际传播一般特指在两个人之间进行的信息沟通活动,包括面对面的和借助于媒介的。这主要是按参与传播的人数来界定。如果是三个人以上参与,就属于群体传播。二者都属于人类传播过程。将两人之间的传播定义为人际传播,只是为了研究的方便。群体传播中也存在二人间互动,所以人际传播是群体传播的基础。
奥斯古德和施拉姆的循环模式

  人际传播是一种什么样的过程呢?我们借用语言学家奥斯古德和施拉姆的循环模式来加以说明。施拉姆说,“最好把这一过程认作是一种关系,而不是A对B或B对A的某件事情。”在这种关系中,有一些传播行为和一套信息符号。辨别传播行为的最明显的特征是这些行为是信息加工行为,即图中的译码和编码行为。编码和译码行为统称为释码,因此传播中的人即释码者,他同时也是编码者和译码者。通过对符号化讯息的译码和编码,人们结成某种传播关系,逐步实现符号意义的交流、理解和共享。

  有学者提出,应当从人际互动据以发生的知识来判断,也就是说,当人们主要依赖于有关个人的信念、态度、人格特征等心理层面的信息进行传播活动时,就是人际传播,因为这时讯息的剪裁是专门针对个人的,而不是针对具有相同特征的文化群体或组织群体。所以,即使在大众传播的背景下,比如在电视上面对百万观众,如果公众人物吐露高度个人化的信息(如个人的吸毒经历等),也属于人际传播。像《艺术人生》、《天下女人》等电视栏目,常常采访电影明星,讲述他们的私人故事,因此带有很强的人际传播特性。

  还有一种定义强调传播双方的“互动”和“相互影响”。如果一个人的传播行为对另一个人下一步的行动发生了影响,或者说一个人的后续行动是以另一个人的传播行动为基础的,那么人际传播就发生了。实际上,上述这两种定义也并不矛盾。如果说“信息交流”是人际传播的必要条件,那么就还可以进一步考察什么样的交流讯息会影响人的心理状态。你对营业员要一盒口香糖和你在婚礼上要求与新娘跳舞所发生的影响肯定不同。人际传播以讯息交换为基础,而交换的讯息又会影响人际互动和关系的发展。

  网上曾流行一个笑话帖子——英国小伙参加“非诚勿扰”节目:

  一女首先发问:是独生子吗?

  答:不是独子,有个哥,刚结婚。(数盏灯灭)

  又有女问:有房吗?

  答:有房,不过是上世纪的老宅子。(数盏灯灭)

  又有女问:婚后住哪?

  答:和奶奶、爸爸、后妈、哥哥、嫂子一起住。(数盏灯灭)

  又有女问:你干啥的?

  答:我是大兵。(数盏灯灭)

  又有女问:你爹在哪单位?

  答:我爸没工作。(只剩一盏灯)

  最后的女孩问:结婚有宝马奔驰接吗?

  答:没……我奶奶肯定不同意,一般是用马车的。

  女孩嗤之以鼻,答曰:宁在宝马里哭,不在马车上笑!(灯全灭)

  英国帅哥羞臊难当,泪流满面离开现场。

  次日,英《泰晤士报》头版头条新闻标题为:我皇室成员哈里王子参加中国电视征婚首轮即遭淘汰。

  从这个帖子中可以看到,虽然你来我往,有问有答,貌似人际传播,但实际上是缺乏沟通的,因为并没有实现正确的讯息编码和解码。传播关系的建立看起来是简单的,是一个符号化的会聚过程,但对符号意义的共享却需要更多的外在条件和内在努力。

  说明:文章内容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QQ:1624823112),谢谢。

说明:文章内容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QQ:1624823112),万分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