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影人教育编导学苑!

全国24小时咨询热线:

400-875-2007

常见问题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常见问题

编导生?纪录片《风味人间》的影评该如何去写?

作者:编导培训  来源:www.zyrykbiandao.com  发布时间:2018-11-08

纪录片《风味人间》最近很是火热,作为《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的第四部,《风味人间》的豆瓣评分高达94,那么编导生们,如果要让你写一下《风味人间》的影评,你会怎么写呢?美食、亲情、乡愁。或者立意高一点,写写生态现状、文化传承。或者还有透过美食看到的主创的人文关怀,以及纪录片呈现的社会责任。

纪录片《风味人间》.jpg

其实,作为编导生,我们可以怎么写:

一、“色香味俱全”的解说词

其实,每一季《舌尖上的中国》的每一集,以及《风味人间》,解说词的作用都极其重要,而解说词又是一个很典型的纪录片角度,再加上李立宏老师“色香味俱全”的解说,在你的《风味人间》评论中,你当真不提一下这个角度吗?

二、叙事视角很突出

从《舌尖上的中国》到《风味人间》,陈晓卿的作品一直秉持着平民化的叙事视角。那些最普通的寻常百姓,他们在美食背后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付出,深深感染着亿万观众。

三、音乐在纪录片中的运用

音乐的作用往往是写意的,抒情的。所以,电影的音乐往往不可少,而讲究写实的纪录片,音乐可以完全没有。

但是,在纪录片越来越重视讲故事,越来越讲究好看好听的当下,无论是表达主题,诠释风格,还是塑造人物,音乐对于纪录片也越来越不可或缺。

更何况,《风味人间》的作曲,还是完成过150多个项目的大名鼎鼎的作曲家阿鲲(代表作《舌尖上的中国》原创配乐、电视剧《红高粱》主题曲《九儿》)。建议大家去听听啊。

四、景别-特写岂能不谈

那些隔着屏幕依然让人垂涎的美食,几乎都是通过特写呈现。如此风格化的舌尖,导致每次看到各种美食节目或者综艺节目里做饭的情节,都觉得:看,又是模仿《舌尖》了

《风味人间》美食特写.jpg

五、评创作团队——总导演陈晓卿

先介绍一下陈导的经历:中国传媒大学电视系摄影专业毕业(师哥好!),1989年进入中央电视台(担任了多部获奖纪录片的编导,其中的《远在北京的家》、《龙脊》到现在依然经常出现在纪录片的考试中),执导完《舌尖上的中国》12后,从央视离职,创办稻来传媒,20186月出任腾讯视频副总编辑,带来了他上任后的第一部作品《风味人间》。

关于对陈晓卿的评论,只想说一句:热爱方能坚持,付出才能成功。这句话和所有的编导生共勉,如果只是为了走捷径学编导,没有对影视的热爱,很难学好。如果只是喜欢,不去付出,也很难考好。如果还想了解更多,去看看他的《至味在人间》吧。

冷知识时间:《舌尖上的中国》英文名是“A Bite of China”,《风味人间》是“Once upon a bite”。看来,前缘虽断,心事难了啊。

六、评拍摄方式

感谢陈晓卿,纪录片市场越来越好了,所以《风味人间》有钱也是应该的(据悉,腾讯对《风味人间》的总投入是过去所有纪录片的两倍)。制作经费的增加,既可以让《风味人间》的班底更耐心地去涉猎更多的范围(制作历时超过两年,制作团队脚步遍布六大洲二十多个国家),也可以用更好的设备和技术去呈现最好的画面。

这次的《风味人间》,除了以往常用的航拍、延时,制作团队还和中科大的“美丽科学”团队合作,在拍摄中加入了超微摄影和显微摄影,除此之外,水下摄影、CG特效再现和MoComotioncontrol)摄影控制系统也给观众带来了极其震撼的视觉体验。

 

这几个角度,如果只是为了去写好《风味人间》的纪录片评论,其实足够了!

不过,还有别的角度吗?

悬念、长镜头、空镜头、同期声、价值、环境、光影、节奏、细节……视听语言中能写的简直太多太多了好吗!

       最后,编导艺考离我们已经没有多远了,抓紧时间把那些容易考到的知识好好复习一遍,祝大家考试顺利

  说明:文章内容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QQ:1624823112),谢谢。

说明:文章内容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QQ:1624823112),万分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