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影人教育编导学苑!

全国24小时咨询热线:

400-875-2007

影视艺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编导艺考攻略 > 影视艺术

影视艺术中导演与诗化技巧之比拟和夸张

作者:编导培训  来源:www.zyrykbiandao.com  发布时间:2018-11-07

影视片(剧)中的比拟

  影视片(剧)中的比拟和比喻略有不同,它将人拟作物,或将物拟作人,这都叫比拟。这种诗化手段使电影能将许多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它使思想深邃,表现生动。

编导艺考培训.jpg

  我们不妨先来考察一下诗歌中的情况:

  《诗经》中有这样的诗句:“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出,意顾这是用贪得无厌的大老鼠来比拟剥削阶级。

  比拟不仅在外形上,有时它还可深入到人物内心中去刻画。这对影视片(剧)艺术来说,是更有启发的艺术手法。

  电影中比拟手法的运用。如在日本影片《典子》中,写典子与母亲相依为命,慈祥的妈妈无微不至地关怀没有胳膊的女儿。片中不时插入燕子哺育乳燕的镜头,这就是比拟。

  又如在苏联电影艺术家爱森斯坦1924年导演的影片《罢工》中,当银幕上出现了侦探的阴险卑鄙的嘴脸时,接着便出现了虎头狗、狐狸、猫头鹰、长尾猿的镜头,这也是比拟在美国影片《摩登时代》开头,第一个镜头是一群羊倾巢而出。紧接着第二个镜头是一群工人从厂门下班出来。这是比拟资本家统治下的工人,像牲口一样任人驱使和宰割。

  还有一种类型,是反面的对照性比拟。

  如苏联电影艺术家普多夫金导演的影片《圣彼得堡的末日》中,就有这样的对照性比拟。一组镜头是:帝国主义战争的战壕里,多刺的铁丝网,一片泥泞,遍地死尸。接下来一组镜头是:摆设华丽的桌面水晶玻璃杯、银花瓶、水果酒日本电影理论家岩崎昶在《电影的理论》一书中说:“阿芙乐尔战舰的炮声揭开了十月革命的序幕。当这个历史性的革命的第一发炮弹从炮口射出以后,紧接着银幕上出现了冬宫沙皇宝座的天花板上那盏枝形吊灯。那是一盏嵌有几千颗水品坠子的富丽堂皇的吊灯。是盏象征着沙皇的威风,会令人想起那顶巨大的皇冠的大吊灯。这盏灯开始的时候轻微地摇动着那是由于受到阿芙乐尔炮轰而震动的。渐渐摇动得厉害起来了,几千颗水晶坠子闪闪发光,那种摇晃的样子,使人联想起这的确是如实地表现出俄罗斯贵族和资产阶级的惊慌万状的样子。接着这盏灯像大浪一样摇晃得更厉了天花板裂开了,灯上的一个钉子松了裂缝愈来愈大,最后,大吊灯掉在地上摔得粉碎。”这里并没有描写圣彼得堡的战斗场面,而只是利用这种诗化手段,就将十月革命攻打冬宫的战斗情景巧妙地传达给观众,调动了观众的想象力。

影视片(剧)中的夸张

  夸张按《辞海》的解释,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借助丰富的想象,抓住描写对象的某些特点,加以夸大和强调,达到既超越实际又不脱离实际,既新异奇特又不违悖情理的境地,从而突出所反映事物本质的特征,加强艺术表现力和效果。(《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第730页)

  高尔基说:“真正的艺术有夸张的权利。”影视片(剧)作为一门艺术,自然也拥有夸张的权利。

  夸张是用主观的感受去渲染、铺饰客观事物,故意言过其实。在文学作品中,夸张运用得非常普遍,随便举几个例子。

  如李白有这样的诗句:“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在这里,夸张的成分,是不言而喻的。

  录年影视片(剧)的夸张,也是通过人物的主观感受,去渲染和铺饰客观事物。这种手法,可以加深观众的印象,引起观众的联想,深入地揭示影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收到突出事物本质的艺术效果。

  如在我国影片《地雷战》的结尾处:

  日寇中队长在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被地雷炸得魂飞魄散。正在惊魂未定穷途末路之时,他来到村口,看见一座刻有“镇妖石”的巨石。突然,巨石突变,金花四溅,无数地雷向他飞来。那块“镇妖石”刹那间也变成了奇大无比的地雷。日寇中队长吓破了胆,疯狂地向“镇妖石”举刃砍去,最后真的地雷爆炸,侵略者遭到了应得的惩罚。

  这就是夸张。“镇妖石”本来不是地雷,地雷也不会大得占满整个银幕,但是当这个日本鬼子四面楚歌,被地雷炸得失魂落魄、六神无主之时眼前有可能出现这样的幻觉。因此,观众觉得这样的夸张是真实的、可信的。同时,这一夸张,把日本强盗色厉内荏、外强中干的纸老虎本质也充分地揭露出来。

  有时夸张还能将固有的情绪加以突出,在涵义方面明显的提高概括作用。它特别强调思想的倾向性,用它来体现各种社会性的对比揭示人物的心理状态。

  夸张。在电影、电视喜剧中更是广泛加以运用如在美国影片《大独裁者》中,当卓别林扮演的小人物犹太理发师将藏在蛋糕里的钱币吃进肚子里时,一打噎,竟在肚子里发出清脆的叮当声。这是用音响效果来达到的高度夸张。

  卓别林在处理希特勒演说时,也用了极度夸张的手法,当这个法西斯头子,愈讲愈听不懂,愈说愈含糊,愈吼愈歇斯底里时,甚至连麦克风都弯折下去了。

  在表现希特勒与另一法西斯头子墨索里尼会见时,卓别林还是用了极度夸张的处理:希特勒总想比墨索里尼高出一头,便把自己能升降的椅子升了一格;墨索里尼也不相让,同样也把他的椅子升了一格。这样你追我赶拼命往上摇椅子的结果是,两人的头都顶在天花板上,不能动弹这样的夸张,看上去似乎脱离了生活,可实际上正揭示了生活的本质。

  观众认为这样辛辣的讽刺和嘲笑,是很过瘾的。原因就在于:这样的夸张,是从人物“真实”的性格出发的,它与两个刚愎自用,貌似不可一世,实则愚蠢透顶的人物个性自始至终相统一。

  夸张还常常通过梦境、幻觉来表现。如在故事片《喜盈门》中,强英下缩得很小,仁芳变得如同巨人挡在门外。在戏曲片《徐九经升官记》中,徐九经朦胧睡眼里,只见一个着红袍的小徐九经要他秉公而断;一个着紫袍的小徐九经要他权衡个人利害。这些极度的夸张手法,曲尽其妙地刻画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说明:文章内容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QQ:1624823112),谢谢。

说明:文章内容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QQ:1624823112),万分感谢!